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今日在福州开幕,
这是世界遗产大会继2004年在苏州举办之后,
时隔17年再一次选择中国!
我国目前有55项世界遗产,总数世界第一。
而中国的“非遗”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茶,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天,我就用一杯“非遗”敬“世遗”!
相关阅读:“世遗大会”召开在即!看看史上zui全的茶遗产名录!
国家级涉茶非遗项目
——传统制茶技艺和非遗传承人
世界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遗”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茶界来说,联系最为密切的就包括国家级茶叶制作技艺非遗和国家级制茶非遗传承人。
茶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到如今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经历了几千年历史。
从药用、食用、作酒、饮品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了煮茶、蒸茶、煎茶、泡茶、冲茶等不同饮用方式,还诞生了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不同茶品类型,发明了饮茶、品茶、敬茶等不同目的和茶具、茶点等相关物品,延伸出茶祖、茶神、茶艺、茶道、茶俗等不同传统文化,足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在中国的起源,还是近代以来在西方的传播,人们在品味茶的同时,也将其编织进了社会的价值系统和文化实践当中。“非遗”项目对保护中国茶传统制作技艺,意义非凡。
国家级非遗名录建设已到第五批,传统制茶技艺累计有多少项?
第1-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37个传统制茶技艺入围。
从入围的茶叶分类来看,绿茶有15个,黑茶有8个,红茶有4个,乌龙茶有3个,花茶有3个,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有2个,白茶和黄茶各有1个。
从入围传统制茶技艺源自省份来看,福建最多,排在首位。北京虽然不是重要茶叶产区,却又2项入围项目,而且2个制茶技艺都是花茶类,说明北京地区是国内茉莉花茶重要消费市场。
国家级制茶非遗传承人有多少?
在茶叶传统技艺领域,目前共有2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没有,第三批有6人,第四批有6人,第五批有13人。
从传统制茶技艺对应茶叶分类来看,非遗传承人数量分别为:绿茶有11人,白茶有1人,乌龙茶有4人,红茶有2人,黑茶有4人,花茶有3人。
涉茶的文化遗产
——海丝茶路和万里茶道
本届世遗大会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里列入了福州三坊七巷、闽南红砖建筑、海上丝绸之路、闽浙木拱廊桥、万里茶道和海坛风景名胜区等多个福建项目。
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主要输出物品之一就是茶。唐代于公元714年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著名茶学家陈椽在《中国茶叶外销史话》中说,唐时印度尼西亚遣使到中国,从明州(宁波)登陆贸易,中国主要的输出品为丝织品、茶叶、瓷器等。明清时,欧美诸国经大西洋、绕非洲好望角、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广州的“黄金水道”,非常繁忙。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它一直是中国茶叶输往欧洲、北美的主要海上通道。
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如果申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文化遗产将再度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业不仅造福一方人民,更带来茶产业生态系统、经济格局的腾飞,创造无限辉煌。
另外,2019年,“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我国的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遗产点45处。
“万里茶道”是中国继古代丝绸之路后,又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武夷山是“万里茶道”起点。当年“每日行筏三百艘”,运转不绝、盛况空前。身披“双世遗”(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光环的武夷山,还握有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称号,进一步说明非物质文化与对应的物质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重要茶文化遗产在有形和无形两方面都有包含。有形文化遗产中有众多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知名景点,无形文化遗产中涉及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茶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珍贵的茶树、茶树品种,良好的茶叶生态农业系统,极其讲究的采摘、制作、储藏和冲泡技术,还包括诸多与茶相关的生活习俗、民俗艺术,构成一个整体的茶文化系统。
每个茶文化遗产背后都有一种代表性名茶,且大部分可追溯千年之久,拥有很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也正因为历史缘故,所以有留下诸多茶迹和遗址。
例如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港口见证了茉莉花茶的贸易历史。城内茶亭街、茶亭公园,城外茶会村、茶园山、鼓山上的古茶园遗址、涌泉寺、龙头泉、茶事石碑都体现其深厚的茶文化内涵。而茶山茶园多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丽,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关于制作技艺和茶风民俗,制茶技艺都已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项目,各茶区的民俗文化和茶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在敬神祭祀、婚俗茶礼和客来敬茶等礼俗方面,以及茶诗茶谚、茶歌茶舞和传说典故的文学仪式上都有体现。这些都是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需要保护和利用的价值所在。
保护和利用一直是文化遗产工作中的难题,具体应该怎么做?
总体上说是“在保护中寻求发展”。
1 在保护前提下协调好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随着茶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各茶区纷纷打造“文化、休闲、农业”等集合一体的茶文化产业。但在开发的同时,不可过度消费,破坏遗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应合理地开发来保证茶文化遗产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加大力度宣传茶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价值。
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是保护利用的前提。具体落地方式是建立相关的茶文化博物馆,举办茶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还可以与学校的教育结合,或出版相关书籍、视频、文创产品等。
3 建立科技服务与人才培育的平台。
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何在维护良好的茶园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提高茶园产值?如何保证茶叶品质的提升?如何促进茶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一个专业、权威的平台对产茶区的涉茶人员提供帮助。我们看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行,就将科技创新研究成功实现于茶园生产,而未来或出现的这类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与茶相关的课题研究,还可以对茶农进行科学种植知识的指导,解决生产、加工甚至售卖环节的实际问题。
4 根据遗产特色制定科学多样的发展规划。
茶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目前主要以茶叶销售和茶旅形式来开发。近年来,也出现了生态茶业、茶文化体验休闲、茶叶电商等、茶城、茶叶特色小镇等新的产业增长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同地区,可将文化遗产开发统筹进城市发展,根据特色、重点进行开发,如有的文化遗产是农业系统方面独具特色,有的是制茶非遗技艺的独有性,有的是人文景观突出,根据这些特色和细节展开,发挥优势,构建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5 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
茶文化遗产特殊的公共性质,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责任。所以建立的保护和发展机制必须是以政府政策为主导,由大型茶企牵引,同时鼓励爱好关心茶文化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种遗产保护领域的组织、媒体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特别是遗产地的茶农和居民的积极配合,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右二)在武夷山开展优质高效生态茶园试验。
茶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产生的各种效益,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和大众福利的增长。所以需要大家肩负起责任意识,共同参与到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建设中来,共享茶文化遗产成果及其带来的福利。
世遗大会,向世界敬一杯茶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茶待客、客来敬茶,也是传统文化中待客之道的表现。
在中外交流中,中国茶也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在外交场合,中国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与外国领导人一同“茶叙”,共话友好未来,茶也是友谊和平的使者。
茶之道也象征着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恰是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诚意的一种表达。从文化到外交,一杯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彰显和展现。
闽中茶品天下高。福建,是中国最著名的产茶省,也是中国茶最早走出国门、影响世界的地方。福建不仅茶类丰富、名优茶众多,知名茶业品牌也是在全国数一数二。
这次世遗大会来到福州,这个世界历史上古老的茶港,我们也欢迎您来中国,来福州,喝一杯地道的中国茶!
今年,福州全城16家大众茶馆在公园、江(河、湖)边、历史文化街区等大众消费场所涌现。消费不高,乐趣不少,一杯清茶、两碟点心、几张竹椅,就能体验当下福州人最写意的休闲生活方式。
福州大众茶馆有哪些?
三坊七巷(中瑞心选)大众茶馆
黎明湖公园大众茶馆
福山郊野公园“茉莉山房”大众茶馆
梁厝蓝灰厝大众茶馆
烟台山公园大众茶馆
鼓岭嘉湖大众茶馆
牛岗山公园赤米茶舍大众茶馆
金鸡山公园大众茶馆
南公园大众茶馆
闽剧大观园大众茶馆
福州茉莉花茶美学馆大众茶馆
榕城广场大众茶馆
飞凤山奥体公园大众茶馆
梅园大众茶馆
左海公园大众茶馆
晋安湖大众茶馆
以茶为媒,
在一杯香茶的韵味里,共享世遗盛会,
感受世界遗产的自然人文魅力。
这个夏天,值得你细细品味……
来源: 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